【洛陽近畿】

洛陽城

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,位於司州河南尹境內。其規模建立肇始於西周,後來陸續為東周、東漢的國都。紀元一九零年,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,遷都長安,洛陽一地的文物典章幾乎破壞殆盡。至紀元一九六年,漢獻帝才又逃回洛陽。才隔一個月,曹操親自到洛陽迎接獻帝,並遷都許昌。此後直至曹操統一北方才又將漢室遷回洛陽。曹丕代漢後,仍以洛陽作為魏國的首都。

洛水畔

洛水畔即洛河之畔,乃黃河的一條支流。雖算不上中原境內的一條長河流,但因流經多過歷史上的重要城市,因此非常有名。著名詩人曹植於紀元二二三年著《洛神賦》抒發他對洛水女神的情懷。

練劍場

暮雲常與柏喬、蘭茵二位好友,在此互相切磋劍術。此處有時候亦會充當軍用練習場,張郃就曾在此訓練麾下士兵。

北邙山

北邙山位於洛陽之北,因其山勢符合「枕山蹬河」的風水之說,被視為立塚建陵之寶地,自東漢以降,更有許多帝王將相選擇在北邙山沉眠。

少室山日/夜

位於豫州西北,西連洛陽,為中嶽嵩山之西峰。相傳禹之妻塗山氏女嬌化為石頭後,其妹嫁給了禹,定居太室山西側山嶺,並撫養姐姐的兒子夏啟成人。因古代稱妻為「室」,故塗山氏女嬌所居之山稱為「太室」,其妹所居之山稱為「少室」。

銅雀臺工地

建安十五年,曹操擊敗袁紹後,於鄴城都漳河畔大興土木,修建銅雀、冰井、金虎三台;銅雀臺旁,各有玉龍、金鳳二臺據於左右,高達十丈,雕欄臺宇美不勝收,銅雀臺的建築技術,堪稱達到了古代台式建築的巔峰。

黃土高地

位於司隸郡北,遍地黃沙,景色荒涼。昔日曹操為監視匈奴,將其分為五部,並將此地撥與外族生活;加上東漢末年以降,四周外族紛紛湧入中原,故有「關中人口百餘萬,戎狄居半,匈漢雜居」之稱。

神凜幻域

地為浮石,天映流光,為一景色迷離、如夢似幻的奇幻幽境。為天神封印上古神魔,而聚天界之力所佈下的結界。

 
 

【長安關右】

長安城

長安為中國歷代影響力最大的都城,在此封朝建都的朝代多不勝數,最早的記錄,當屬西周時代的鎬京。紀元一九零年,董卓兵敗火焚洛陽後,遷都長安,使長安成為當時僅次於洛陽之重要都城。除卻文化發展的經濟地位外,因長安位扼關右、漢中,在諸葛亮開始的五次北伐中,長安以南的秦嶺一直是蜀漢所倚賴的進軍路線,是故,長安當時在魏國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。

子午谷

北稱「子口」,南稱「午口」,為秦嶺山脈中最為險惡之谷道。南北縱向,長三百三十公里。北面長安,位扼要地,但因地勢險峻,處處盡是懸崖峭壁,荒無人煙,而棧道長年失修、寸步難行,漢軍於第一次北伐時,諸葛亮便以過於冒險之名,拒絕魏延之子午谷奇襲策略。

斜谷口

秦嶺中一貫穿關中與漢中的山谷。因其北口取道斜水、南口取道褒水,故北曰「斜谷」,南名「褒谷」。褒斜谷金長四百七十里,其勢山高谷深,僅能憑藉循水依山所修成之棧道通行,險峻無比。但因位扼關中接往漢中之要地,無論在文化、經濟、抑或戰事上,皆擁有相當的重要性。

褒斜谷/廊道

橫跨秦嶺,連接關中、巴蜀鑿石架木而成的棧道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撤退時,趙雲負責斷後,白銀龍槍於此時不慎掉下深谷。

赤岸

位於褒斜谷末端,地勢高低顯著,面臨漢水,因沿岸土質偏紅而得名。紀元二二八年,趙雲為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而充當東路疑兵,屯軍於此。

祁山道/後段

祁山位於雍州天水郡境內,在西漢水北側、渭水以南,綿延五十里,羅峰競峙。曹魏的天水郡與蜀漢的益州相接,而祁山更是地扼蜀隴咽喉,勢控攻守要衝,因此成為魏蜀必爭之地。這也說明為何諸葛亮北伐屢出祁山的道理。

渭水谷道

渭水源於隴西首陽縣渭首亭南鳥鼠山,為黃河最大的支流;其流東逕陳倉城北,河谷綿延。

武都郡軍營日/夜

武都郡位於雍州境內,其與陰平二郡南接益州,與蜀漢政權緊密相連。為抵抗北伐的諸葛亮,魏國派兵進駐於此。

白水谷

位於雍州陰平郡白水畔的城郊谷道,因橫亙全谷,向東流入陰平之「白水」而命名。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襲取武都、陰平之時,此地成為極為重要的軍事重地。

箕谷小村

位於褒斜谷南箕谷附近之村落,景物破敗、四處荒涼;因戰事連年,使此地飽受天災人禍之苦,生活十分困苦。

 
 

【荊州境內】

南陽渡口

南陽郡位於荊州境內,南與江夏接壤,為漢水流經的重要都城之一。因其位於漢水之北、伏牛山之南,因依古時「水北為陽,水南為陰;山南為陽,山北為陰」的原則,便將此地命為南陽。諸葛亮昔日便是在南陽修身耕讀,以待明君。

漢水

源於隴西郡氐道縣境蟠冢山,位秦嶺以北的關中之地,自西北流向東南,匯往長江,為長江最大的支流,又名漢江。其沿途流經許多郡縣,南陽便是其中之一。

江夏郡郊

江夏郡位於魏國荊州南境,北面漢水。三國時,江夏為魏吳二國各分其一,分治上昶與武昌而自立為郡;紀元二二六年,孫權為奪取江夏而對魏國興兵,卻因於江夏太守文聘之計,難下其城。